|
|
秦創原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
中青報·中青網 · 孫海華 · 2021-05-28 08:12 閱讀7681次 |
|
在打造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和總平臺的基礎上,“秦創原”還將建設成輻射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科技創新大平臺。 |
|
|
原標題:“秦創原”: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從聽說“秦創原”,到成為“秦創原”的切實受益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趙魯豫和他所領銜的創業公司,只用了幾個月時間。
在“秦創原”支持下,這家從大學校園走出的科技型初創企業,在“爬坡”的關鍵階段獲得創投基金青睞,實現了自主研發的“硬科技”產品走向規;慨a。同時,得以站上“秦創原”平臺,著手運籌與產業、市場進一步對接的無限可能……
什么是“秦創原”?這是一個近來在陜西備受關注的新名詞——它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某家機構”,而是一個“概念”——作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這個“概念”正被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創新群體、科技企業、創投機構及渴望創新發展的各個方面寄予厚望。
2021年3月30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正式啟動建設。其強大后盾,是陜西省委省政府,及該省強大的科技研發實力。
啟動當日召開的建設大會上,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為“秦創原”定調:著力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以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為創新驅動加力加速,讓創新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有媒體評價:“秦創原”的啟動建設,標志著陜西把“創新驅動”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日前,記者隨中國科協的調研采訪中,“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科技經紀部負責人盧寧介紹:“秦”是從秦漢至今陜西的簡稱;“創”代表創新、創業、創造和創優;“原”則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創新驅動的高原、高地,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走向全省、全國。
劍指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堵點”,發力突破——是陜西舉全省之力,決意打造“秦創原”的初衷。
作為“科教大省”,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機構、300多家國家級園區平臺、70多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以及百萬人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陜西的豐厚“家底”。而科技成果轉化慢、轉化難、轉化率不高的“尷尬”,也始終存在。如何變“科教大省”為“科教強省”?多年來,陜西一直在求解。
2016年5月30日,我國“科技三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3個月后,《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簡稱“陜九條”)出臺,首次在政策上為陜西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支持;2020年6月,陜西再次推出《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38條舉措。其中,直接涉及獎勵的條款就有18條,有些政策的獎勵力度在全國居前。
此次“秦創原”的打造,無疑是更進一步的探索,是陜西打破科技優勢與經濟發展轉化“堵點”的關鍵之舉。
按照設計,“秦創原”將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形成“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良性互動、融通發展、閉環生態,為“科技研發到項目落地”打造機制最優、要素最全、動能最強的“科技創新生態”。
“秦創原”的“總窗口”,設立在坐擁西部科技創新港的西咸新區。這一思路,與“秦創原”的設計重點——打通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業鏈路密不可分。
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985高校”為主體布局的西部科技創新港,正成為西部地區科技人員最為密集、活躍的區域。僅西安交大一家,就在這里聚集了包括數十名院士在內的3萬余名科研人才。
不僅是高校,大批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都在此域布局。走進陜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中西部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的核酸檢測實驗室——“風東實驗室”已經投用。“自誕生之初,公司即一直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
“佰美基因”總裁李莉告訴記者,公司不僅在“藥物個性化篩選和應用”開展上創下“國內率先”,擁有的核心技術發明專利也達51項。
像“佰美基因”這樣,充滿創新動能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在西咸新區不勝枚舉。與傳統的“孵化器”區別,“秦創原”孵化的不僅是企業,還是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以及促進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
“秦創原”啟動建設當日,由多家重量級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組建的4家“創新聯合體”引人關注。
“創新聯合體集合了高校、研究單位、生產企業等十幾家優勢單位。”陜西省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創新聯合體牽頭單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李建峰表示:“秦創原”平臺將研究和產業化“打通”,生產中的難題可以在高校解決,高校的好成果則可以放進企業,實現批量化產業。
據介紹,這樣的“創新聯合體”可接受定向委托,承接省級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其內部產生的創新創業載體,可優先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器,同時鼓勵創投基金支持創新聯合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同時授牌的,還有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光子產業”“高檔數控機床”4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他們將面向重點共性技術領域展開研發創新,圍繞國家課題和行業需求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在打造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和總平臺的基礎上,“秦創原”還將建設成輻射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科技創新大平臺。
記者在陜西采訪期間,陜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為加快“秦創原”建設,推出內容涵蓋“5大類、70條”的“秦創原政策包”!“秦創原”三年行動計劃》同時發布。
根據“計劃”,到2023年,“秦創原”將在重點領域建設50個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及其他新型研發機構。同時,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達到2000家。此外,建成“雙創”服務平臺30個以上,創新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 |
|
|
|
|
|
|
|
|
|
 |
|
|